原标题:资产管理新规整改期进入倒计时。上市公司的“自由资金”理财转向结构性存款
新京报讯(记者孟、实习记者)作为优质企业客户,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委托业务一直是银行之间的“战场”。由于其投资需求,保本银行理财产品一直是上市公司处理闲置资金的主要选择。但是,由于新的资产管理规定打破了公平交易的承诺,银行理财产品不断缩小保本理财规模,上市公司必然会改变产品选择。2021年1月4日,《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许多上市公司在新年伊始就已经公布了资金委托理财计划或公布了相关理财计划的购买结果。在资本保全的要求下,许多公司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性存款。
据了解,1月4日,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闲置资金委托理财计划,覆盖中国油田等9家公司,涉及总金额约83.35亿元,其中大部分将流向结构性存款产品。例如,朝阳东方控股有限公司从中国工商银行连云港分行购买了1.8亿元结构性存款,浙江伟明环保有限公司从中国建设银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购买了7500万元结构性存款。金额最大的是中国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在中国银行天津海洋支行购买了总额为15亿元的企业结构性存款产品。可见,结构性存款作为新规改革下保本理财的替代品,已经为银行吸引了大量资金。
为什么我们只爱结构性存款产品,也是由上市公司在管理闲置资本投资时的资本保全决定的。上市公司为了更好的盘活资本资源,提高资本收益,往往会利用短期闲置资金进行投资。但由于公司自有投资资金和正常生产经营一定不受影响,只能选择一些风险低、稳定性强的保本产品。
事实上,过去上市公司往往选择保本银行理财产品,但随着新的资产管理规定的颁布,这类结构性存款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Wind的统计数据也证实了上市公司投资偏好从保底理财向结构性存款转移的趋势。数据显示,2018年,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金额约为7957.32亿元,结构性存款为7640.8万元;2019年,上市公司购买结构性存款产品的金额大大超过理财产品,分别为8629.12亿元和4433.84亿元。到2020年,上市公司购买的结构性存款与理财产品的比例达到3:1,前者为8396.38亿元,后者降至2707.63亿元。
随着新的资产管理法规的实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正在加速向净值转型。根据浦一标之前的报告,2020年7月至10月,全市场银行业机构净值改造进度为57.98%,也意味着市场保本型理财产品有一半以上被“清仓”。各银行在清理原有保本理财产品前已完成最终整改,以赶上2021年底新资产管理规定延期的暂缓。
原有的保本理财产品逐渐消失,为了留住上市公司等大企业客户,银行寻找替代产品,提供更好的综合金融服务尤为重要。对此,北京认识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卜振星给出了答案:“加大营销和宣传力度;利用母行系统和分行的优势;充分发挥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优势,推出安全稳定的产品;通过努力收藏 ,结构化产品,现金产品等满足客户需求。
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认为,核心客户可以通过供应链金融来获取。“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发展迅速,供应链金融的集约化培育有助于稳定核心客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业务拓展到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回搜狐多看
负责编辑: